咨询邮箱  企业邮箱:service@vancens.com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0515-66884500 返回首页
传统媒体评论:放弃微博,转战微信
发表日期:2015-06-23 11:29    文章编辑:网诚小薛   浏览: 次



       传统媒体评论部基本放弃微博账号,转战微信公众号

       微博式微,微信崛起,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评论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媒体评论部放弃或是削弱了微博账号的运营,而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微信公众号上。

       微博方面:17家媒体中,7家从未专门开设过评论部微博账号,另有8家曾开设过微博的评论部,都在2014年前后停止更新。只有2家媒体评论部仍坚持运作该部门的微博账号,分别是“新京报评论”和“凤凰网评论”。

       微信方面:在接受访谈的媒体评论部中,有10家媒体开设了11种新闻评论类微信号,没有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媒体有5家,分别是《东方早报》《长江日报》《重庆日报》《羊城晚报》《燕赵都市报》,主要原因都是人手不够。

       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的媒体评论部大都安排专人予以维护,其中《北京青年报》专门成立了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编辑部,有六七个人参与运营;《人民日报》2013年即组建了新媒体评论室,目前日常也有六七个人参与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其他媒体则多是安排一两个人维护。

       至于微信公众号的订阅数,不少媒体视之为秘密,不便透露。这或许是因为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规模较小。

       在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发布方面,多家受访媒体都表示,即使都由纸媒评论部出品,微信公众号评论与纸质版评论还是有差别的,需要为微信平台量身打造内容,突出原创,否则直接照搬纸质版评论的话,传播效果会受影响。

       评论员开辟“自留地”:为多家供稿或兼职,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

       评论员开设个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方面,在接受采访的17家媒体评论部中,《北京青年报》《长江日报》《东方早报》《南方日报》《华商报》《海峡导报》等6家媒体没有评论员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其他11家媒体都有,其中《南方都市报》最多,有5个;另有2家媒体的评论员开设了非评论类的个人微信公众号。

       在多家媒体评论部表示人手不够导致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无法开办的情况下,评论员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却相对活跃,这显然说明,部门开设微信公众号之难背后远不仅是“人手不够”问题,而是有着其他复杂的原因。

       自媒体人大量涌现,评论主体和评论标准日益多元化

       在汇总被访谈对象推荐的机构或组织类微信公众号时发现,评论员们提及最多的是“团结湖参考”,共8次;其次是“侠客岛”,3次;“海运仓内参”“智谷趋势”“新京报评论”“沸腾”均被提及2次;其他如“人民日报评论”“金台2号”“大象公会”“咋整”“识局”“媒体札记”“吴晓波频道”“央视新闻”“大家”“共识网”“有难度”“知厦论坛”“红辣椒”等均只被提及一次。

       而汇总被推荐的个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时发现,评论员们提及最多的是“旧闻评论”,7次;其次是“王五四”,4次;再次是“毒舌的毒”,3次。

从上述汇总中可以看出:首先,开设时间越早的微信公众号,在影响力方面越有优势,因为它们在其他微信公众号未出现之前,已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后续运营中相对稳定地保持了这种影响力,如“团结湖参考”、“旧闻评论”。

       其次,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抹平了个人运营和机构运营的差别,所有微信公众号都是平等地被“折叠”在微信用户的“订阅号”里,并按推送的先后顺序呈现,不像微博平台为机构用户提供认证或推广等服务。而且对很多网友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公众号背后是个人运营还是团队运作,他们更看重的是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内容、观点。

       再者,新媒体平台上,有关新闻评论的定义进一步模糊,很多文章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它们的言论尺度更大、个人色彩更为鲜明,更擅长使用图片、视频、漫画等手段增强说服效果。

       此外,评论人给出微信公众号的推荐理由,主要提及的几个因素是:

1.观点的深度:有见识、有料、犀利、深入;

2.观点的稀缺性:原创、独特、有非主流见解;

3.表达的时效性:及时、第一时间表达观点,热点抓得准;

4.表达风格:语言调皮,有趣,写法上有创新;

5.和自身的相关性:是自己所在部门主办的;

6.传播的便捷性:适合微信朋友圈传播,文风贴合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习惯,能在快速浏览中帮助人拓展思想维度。

上一篇:2015年疯狂大爆发:微信营销 下一篇:微信创业浪潮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