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NEWS

H5:一个中国特色专有名词

262015-08
2015-08-26 09:18vancens浏览:


今天我带着大家认识一个“新名词”——H5。认识它的同时,我们会被带回到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世界中。


你也许听说过,也许看到过这种叫“H5”的东西。它在你的手机上,当你打开新闻客户端的时候,突然点开某条新闻,发现出现了奇怪的动画和音乐,只有滑动手指才能向下看。微信朋友圈里有人用这种 H5 发结婚请帖;有人总结自己同学会上看到的老照片,一张一张飞入屏幕。这像什么来着——对了,就是像 PPT,做课件的那个东西。


这就是 H5。这是中国人制造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一种用来替代 Adobe Flash,实现与之相同或相似网页特效的产品。换句话说, 只要可以让不支持 Flash 的 iPhone 显示类似 Flash 的效果,我才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实现的。


从现在开始往前倒数 15 年,那时候人们管 Flash 叫”闪客“,管做 Flash 的人也叫”闪客“。“博客“什么的,都是非常往后的事情了。那时候,中国网民正陶醉在 Flash 带来的廉价视听盛宴中。


之所以说 廉价 是有理由的:查询 2002-2003 年资料,湖北黄冈的拨号上网费用曾高达 0.18 元每 3 分钟,2003 年 3 月的 263(首都在线)网费“狂降”为 0.3 元每小时。2003 年初有 106.3 万用户使用窄带 ISDN 拨号上网,速率大约是不到 200kbps,折合下载速度是每秒 25KB。但即便如此,也比 56kbps 的小猫快多了。


这种网络条件下看视频简直是穷奢极侈,Flash 可以将一段 4 分多钟的 MV 压缩到 2MB 左右,还是无极缩放的“超清”,自然大受欢迎。


所谓 H5 产品可以不要求使用 HTML5 语法(尽管这个词源出于此),只是使用浏览器可以兼容的 JS 特效或者一部分 CSS3 效果就可以。甚至可以在带宽足够的情况下直接用占满网页的视频顶上。


换做几年前的我,还会认为 H5 是国内对 HTML5 的缩略,就像 Starbucks 被日本人简称为“四大巴”或者国内称呼“苹果 6”或者“肾 6”一样。然而现在我已经不这么认为了。上面几个例子的简称和原来全称所指的是同一个产品,而 H5 这个概念早就不指代 HTML5 了。


推算起来,这个概念的缘起可能就是 iPhone 的出现。 当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 IT 新闻民工,概括性的说 iPhone 不支持 Flash ,打算推广 HTML5 技术取而代之。 这属于我们自己的误解,对读者也造成了深深的误导。


然而,不管乔大爷怎么想,人们对 Flash 这种省带宽又华丽丽的网页特效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所以还是我上面那句话:不管困难有多少,只要效果最后一样就行,我才不管你是怎么实现的。


幸亏中国人做成了,否则库克说不准会把 Flash 请回 iOS。


今年春节前,苹果原来二当家的沃兹尼亚克和其它一些嘉宾在旧金山参加一个国内公司组织的活动。台下是一堆国内记者,包括纸媒跑财经科技口儿的。某位女士就问到: “如今 H5 已经成为各大厂商的趋势,你们认为它能否取代原生应用商店?” 本来这位女士指的严格来说应该是 WebApps,翻译不懂 WebApps 也不懂 Native Apps 也不懂 HTML5,直接给翻译成了“H Five”。


我在传说中的硅谷互联网博物馆三楼的会议室里旁听,感觉死的心都有了。


在一阵窃窃私语之后翻译更正成了 HTML5,沃兹对这个问题依然一头雾水,最后就只说 App Store 模式很成功。也不知他现在是不是已经明白了这个提问的真实含义。